即時新聞:
台中文化局
台中市交通局
台中市交通局
台中市經發局
台中市秘書處
台中市環保局
台北旅遊網
台灣好行
花博
建國花市
希望廣場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宗廟之旅
金門迎城隍遷治344週年 遶境巡安掀高潮
金門迎城隍遷治344週年 遶境巡安掀高潮
2024-05-20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為期1個月以來金門「2024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5月19日在城隍巡安遶境,掀開高潮,農曆4月12日巡安熱鬧登場,縣長陳福海也親自扶轎巡安,受到許多鄉親熱情歡迎及紛紛要求合照。

今年「迓城隍」慶典系列活動自4月20日依序展開,5月18日出巡暖身,已為金城帶來一番熱鬧氣氛,是日現場人聲鼎沸,各鄉社等自發性參與,俗諺「四月十二人看人」,萬人空巷之景,為後浦帶來精彩絕倫陣頭及歡樂氣氛;包括來自全國城隍廟及新加坡浯江公會等團隊聚集大會師,隨著轎輦拉開序幕。

 

「金門迎城隍」被文化部指定國家重要民俗,每年農曆4月12日迎城隍,是金門島上最大民俗慶典,金門在地及旅居外地遊子都會回鄉參與,不僅於2013年金門迎城隍活動入選內政部 「宗教百景」,又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今年浯島城隍廟方特邀請全國城隍聯誼總會各宮廟40多間等逾千人團體參與年度盛事;透過活動帶動地區觀光效應,提昇為地方閩南文化獨特光觀藝術嘉年華會;本次活動帶入諸多來金及返金信眾及遊客,為金門觀光帶來重大產值效益,為未來陸客如開放蒞金旅遊奠定優秀基礎。

 

縣長陳福海表示,要發揮城隍揚善精神,才能造福鄉梓,金門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和特色活動,期望吸引著越來越多遊客前來探訪;因此,金門縣政府將會持續致力於推動觀光產業發展,加強各項配套措施建設,以提供更完善旅遊服務,進一步提升金門旅遊魅力和競爭力。

 

觀光處長許績鑫說明,每年農曆4月12日「遶境巡安」是迎城隍重頭戲,是城隍爺「出巡」日子,也是本場祭典最高潮;今年廟方邀請香陣隊伍多達49組,除有四門進香團、范謝將軍盟會、關帝聖君、蘇府四千歲、邑主城隍爺、南門妝人隊伍、廈門城城隍廟、打花草(南門)、神尊蜈蚣座、全國城隍廟聯誼總會各廟等經典陣頭隊伍外,更有來自海外新加坡浯江公會一同參與,為今年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更增添多元色彩;藉此吸引來自各地觀光旅客選擇來金遊玩,增加觀光產業整體收益,帶動金門整體經濟發展,共創多贏契機。

據了解,金門浯島城隍遷治慶典,緣起於清康熙19年(西元1680年),總兵署由金門城移至後浦,相傳是城隍被信眾從金門城古地城隍廟分火到後浦奉祀,後浦浯島城隍廟遂選在每年農曆4月12日舉辦熱鬧迎城隍慶典,是百姓最敬畏又最親近神明,香火鼎盛,每年均吸引大批信眾共襄盛舉;近年來,在以保留傳統藝陣重新包裝後,不單已為金門全島性宗教活動,更是臺灣宗教結合新時代文化創意轉型重要里程碑。

 

金門浯島迎城隍為臺灣外島第一個被指定的國家重要民俗,從收契子錢、送頭、掛水牌、送佛帖至熱烈盛大的遶境巡安,所有環節皆建立於轄境居民生活之上,祭典內涵充分顯現當地民眾的生活文化特色。

著名的金門浯島迎城隍,源自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曾設鎮總兵署於金門千戶所城的城隍廟,因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4月12日將城隍爺也分火到後浦奉祀,此後即以此日作為後浦城隍爺生日,並由此衍生熱鬧的農曆4月12日迎城隍活動,相沿至今已有338年歷史。

 

金門浯島迎城隍遶境隊伍,熱鬧非凡,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例如北門境隊伍最大的特色是搖天晃地的輦駕步法,又可分為「原地搖擺」、「行進間搖擺」、「旋轉式搖擺」及「狂顛搖擺」等4種;個個活動皆是在地鄉親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文化扎根意義鮮明,除彰顯在地閩南文化藝能特色外,連同眾多隨香隊伍,及沿途香案迎接參與信眾,均展現金門浯島上居民群體向心力、團結心。

 

金門縣浯島城隍廟為金門地區居民信仰中心之一,始建於明朝末年,歷經清朝及光復後(公元1945年)多次整修,直至民國82年(公元1993年)拆除,並擴大規模重建,而成為現今樣貌;每年3月底開始,來自各地善男信女陸續湧進廟內上香祈福;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因兩岸時局緊張,迎城隍曾一度停辦,直到民國41年(公元1952年)才恢復;近幾年來,為推展觀光,迎城隍慶典還結合文化與產業,規模一年勝過一年,各地的城隍神不但齊聚金門,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廟會中的百節千人龍頭龍尾蜈蚣陣,還曾締造金氏世界紀錄,民國102年(公元2013年)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

金門縣觀光處表示,經本處統計,本年度除了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外,接下去親子嘉年華、金湖海灘花蛤季、海上長泳暨金廈泳渡、中秋博狀元餅、2024國際海洋藝術季、2024金門老兵召集令、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等多元活動皆陸續登場,目前縣府也在持續透過整合各單位活動資訊,在本府建置「金門觀光旅遊網」及「金門行動旅服」新增「觀光」、「藝文」、「體育」及「宗教」四大主題及「每周活動」呈現於年度活動行事曆中,並持續與各單位保持聯繫、即時更新相關資訊於網路社群,提供蒞金旅遊的旅客隨時可透過手機獲取金門最新活動資訊及獲取更好旅遊體驗。

 

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出,祭典儀式包括送佛帖、送頭、請佛、打鑼鼓、小迎大迎、各路神明歸返:

1、送佛帖: 如同是張邀請卡,每年的輪值境主,必須將「佛帖」送到後浦城內各廟宇以及豐蓮山牧馬侯祠,邀請神明來共襄盛舉。

2、送頭:後浦城東、西、南、北門四境,在當年度輪值境主範圍內,其居民們亦需準備紅龜粿、城隍爺神像、紙錢等物品,用於作醮、祈福等儀式中使用,此一習俗,又稱「送頭」。

3、請佛:由輪值境主帶領鑼鼓陣等請神隊伍,到後浦城內各廟宇以及牧馬侯祠等,迎請開浯恩主公及各神明、王爺們駕臨城隍廟,共同參與廟會活動,稱作「請佛」。

4、打鑼鼓:從農曆四月初九到十一日,也就是在城隍爺出巡的前3天晚上,會有所謂「鑼鼓排練」的活動,此時會有鑼鼓隊進行踩街探路的活動,其用意在通知附近的孤魂野鬼們,城隍爺即將要出巡了,要盡快閃避。

5、小迎、大迎: 此時也是城隍祭典最高潮,分為「小迎」每年舉辦,為期1天,「大迎」則是每3年1次(逢農曆閏年),從農曆四月初一開始,共遶境3天。

6、各路神明歸返:出巡結束後,各廟宇及開浯恩主公將在城隍廟停留一天,共同諦聽民間疾苦,農曆十四日當天,由輪值境主護送各路神明歸返宮廟。

 

根據內政部「宗教觀光的最佳指南-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資料指出,金門浯島迎城隍導覽項目有5項,包括大迎與小迎、迎城隍流程、托燈、鄭元和「打花草」表演、人力蜈蚣座,簡介如下:

1、大迎與小迎:金門浯島迎城隍習俗,過去是每年1次「小迎」,遶境於城區四境,還有每3至5年1次的「大迎」,除遶境金城鎮大部分,還擴大至金寧鄉部分村里;民國40年(公元1951年)代後只有小迎,未曾再舉行過大迎了,但民國105年(公元2016年),當地居民又發起擴大遶境活動;每年「小迎」路徑為後浦城東、西、南、北門四境,並分別由西、北門或東、南門擔任輪值年,香隊遶境路線走相反方向遶巡一圈。

2、迎城隍流程: 金門浯島迎城隍活動每年由「收契子錢」揭開序幕,到最後一日的遶境巡安,期程共17天,流程如下:

(1)農曆3月26日收契子錢:收契子錢為信眾家中若有小孩想讓神明收為契子(即義子之意,相傳讓城隍爺收為契子可獲得庇佑、平安長大),自農曆3月26日起就會到城隍廟繳交1年城隍爺契子錢,這些將用來當廟會或祭祀經費。

(2)農曆4月1日掛水牌:廟方會掛出水牌,內容為敬請文武判二爺、敬請范謝二將軍、敬請董李排爺二爺、敬看馬「帶馬」等事項及津貼金額,水牌上若貼有名字,就表示該項目有人願意擔任。

(3)農曆4月1日送佛帖:佛帖為神明之間的「邀請函」,每年城隍廟輪值境主,要將佛帖送到後浦城內各廟宇、豐蓮山牧馬侯祠,通知神明一起參與盛會。

(4)農曆4月1日送頭:當年度輪值境主範圍內居民,會準備紅龜粿、城隍爺神像、紙錢等物品,用於作醮、祈福。

(5)農曆4月9日請佛:輪值境主率鑼鼓陣等請神隊伍,前往各廟宇迎請眾神駕臨城隍廟,共同參與廟會活動。

(6)農曆4月12日遶境巡安。

3、托燈:香陣隊伍中,屬於西門境中陣頭的「托燈」,上書「浯島城隍敕封顯佑伯」標準字體長形燈籠,背面彩繪龍圖騰與「合境平安」字樣,並由親勇持舉,托燈有高彩度的吉祥飾邊,呈現屬於金門島本地迎城隍祈福平安特色,也象徵城隍爺威嚴形象。

4、鄭元和「打花草」表演:

「打花草」是迎城隍陣頭中最受矚目焦點之一,主角由7至12位小朋友分別妝扮成傳統戲劇中的生、旦、花婆、乞丐等角色,以南管「三千兩金」為配樂,演出名劇《繡襦記》中的人物鄭元和,因赴京趕考未取功名卻沉溺於青樓,最後淪落為路邊乞丐傳奇故事;由於參與男生須打赤膊,且在臉上和身體彩繪,加上逗趣拍胸腑、打大腿動作,隨著陣頭前進移動表演,宛如街頭行動劇,諧謔戲謔肢體語彙,為臺灣地區獨樹一幟陣頭演出。

5、人力蜈蚣座:人力蜈蚣座是金門浯島迎城隍西門境特有的陣頭文化,與眾不同的特點是蜈蚣座完全以傳統人力扛抬方式出陣,而且隨神明遶境歷史悠久;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後因受到戰爭管制影響,遶境出陣斷斷續續,直到民國70年(公元1981年)才每年參與遶境陣容;蜈蚣座長16節、每節長度2公尺,每節上面設計2個座位,共可安置32位打扮成民間傳說故事或忠孝節義人物的小朋友;早期蜈蚣座為節省人力,曾改為輪子推動,後來為承續傳統,再恢復人力肩扛;座位上的小朋友彩妝後,成為遶境隊伍中美麗焦點。(2024年取消)

 

浯島城隍廟,又稱金門浯島城隍廟,是一座位在金門縣金城鎮、以邑主城隍爺為主祀神尊城隍廟,也是金門地區最主要信仰中心之一。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在明朝,後浦地區(後為金城鎮)即已築有城隍廟;1387年(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在金門城村修築千戶所城,同時興建古地城隍廟,並訂其神誕日為農曆五月十七;1663年(康熙二年),清廷嚴格執行遷界政策,後浦地區原先的城隍廟因此崩毀;1680年(康熙十九年),金門鎮總兵署首任總兵陳龍將當地行政中心遷至後浦地區,古地城隍隨之分爐至後浦西門里,成為浯島城隍廟的初始;1811年(嘉慶十六年),文應舉(1770年-1829年)等人倡議並募捐銀貳千參佰餘金,於當年農曆十月動工興建後浦城隍廟,並以官署建築為模仿對象;1813年(嘉慶十八年)農曆四月,後浦城隍廟興建完工;1994年秋,浯島城隍廟擴建工程開始;擴建完工後,浯島城隍廟成為一座主建物三開間兩進式、屋頂歇山重簷式的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物,並增建左右護龍的南方「不見木」以及石雕、剪黏、泥塑、彩繪、藻井等,且另將戲臺後移;此外,金門共有古地城隍廟、浯島城隍廟、東嶽泰山廟(位在金沙鎮田浦村,分爐自山東東嶽城隍廟)等3間城隍廟。(金門縣政府提供照片)

金門迎城隍遷治344週年 遶境巡安掀高潮
金門迎城隍遷治344週年 遶境巡安掀高潮

高鐵1
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