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張淑慧/高雄報導】台灣失智症人口正在快速增加,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會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而台灣目前的患者人數已經超過30萬人,平均每12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新個案。一場主題為「記憶終章的陪伴」的專題講座於2025年9月20日上午在高醫岡山醫院隆重舉行,內容涵蓋失智晚期患者的照顧需求,同時關注家屬在照顧過程中面臨的壓力與掙扎,在提供更多實用知識與心靈支持。
此次講座是為響應「國際失智症月」而舉辦,由高雄市失智症協會與高醫岡山醫院共同主辦,成功吸引了80位來自北高雄地區的民眾參與。隨著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不僅影響患者的記憶與日常功能,更深刻地牽動著整個家庭關係與社會照護體系。特別是在疾病末期階段,家屬除了承受醫療照護的龐大壓力外,還要面對與患者告別的失落感,這已成為當前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
本次講座的主講人為衛福部屏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禮安,他長期致力於安寧療護與居家照護工作。許醫師針對家屬在長期照護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壓力與失落情緒,提出了面對悲傷及重建生活的方向指引,幫助家屬在照顧後期能夠讓愛與關係安然延續。同時,他也特別強調了《病人自主權利法》與「預立醫療決定」的重要性,讓家屬能夠在尊重病人意願的同時,減少在臨終醫療決策時的兩難與掙扎。
高雄市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高醫岡山醫院神經科主任的周秉松醫師表示,本次講座不僅旨在提升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更提醒家屬應及早討論與規劃醫療自主權,為患者面臨生命終期時做好準備,避免臨時倉促決定帶來的遺憾。
此外,周秉松醫師也指出,多項研究顯示,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者常常出現憂鬱、焦慮以及社交孤立等身心問題。因此,他特別鼓勵家屬與照護者珍惜與患者相處的每一刻,學習與失落共處,並在不可避免的告別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理復原之路。